對當前中國產業發展的三個判斷
一是產業大國地位確立。從2009年起,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世界500種主要工業品中,中國有220項產品產量居全球第一。2013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中國產業競爭力不斷提升,產品遍布世界230多個國家和地區,初級產品出口比重已下降到個位數,工業制成品上升到90%以上。2011年,中國擁有1431種出口份額排第一的產品,位居世界第一。
二是產業結構深刻變化。2013年第三產業占GDP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未來幾年,產業結構有可能從“二、三、一”進入到“三、二、一”階段;第一產業結構內部由以種植業為主向農林牧漁全面發展轉變,第二產業結構內部重化工業高增長態勢開始回落,第三產業結構內部生產性服務業和新興服務業發展迅速。
三是產業發展方式漸進轉型。由主要依靠大規模勞動力、土地、資源等初級要素投入和支付高昂環境代價來獲取“數量和速度”,開始向依靠初級要素和技術、管理、知識等高級要素共同投入,更加考慮生態環境承載力,來獲取“質量和效益”的發展模式轉變。
中國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挑戰與機遇
從國內來看,產業結構有待優化,“結構趨同—產能過剩—惡性競爭—資源浪費”問題突出。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弱,關鍵核心技術儲備不足。產業發展不協調,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支撐不夠。產業發展的能源資源消耗強度大,礦產資源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生態環境約束進一步加劇。產業發展環境欠佳,流通、物流、資金、信息和交易等成本較高,企業用工費用不斷攀升,傳統比較優勢大為削弱。
從國際來看,貿易摩擦和壁壘加劇。中國連續18年成為遭受全球反傾銷調查最多的WTO成員。一些發達國家構筑技術壁壘,嚴格控制高端技術向中國出口。國際市場競爭激烈,跨國公司主導全球供應鏈,掌控全球價值鏈高端。東南亞、南亞等國承接了大量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國有可能陷入高端技不如人、低端又被轉移的“三明治陷阱”。
從發展機遇來看,中國經濟增長潛力巨大,產業發展空間和回旋余地很大。中國將在更深層地參與國際分工,有更多機會集聚全球的資源、人才、資金、信息。世界新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為中國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構筑面向未來的現代產業體系帶來機遇。國際金融危機后,西方不少企業陷入資金短缺困境,增加了中國對外投資的能力,為企業海外并購提供了機遇。
中國產業中長期發展的戰略目標和思路
1、中長期戰略目標
到2030年,中國產業發展要實現“強、綠、智、聯、特”。
“強”:全面掌握關鍵領域的核心技術,自主生產關鍵核心零部件;擁有大批世界水平的跨國企業群體、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產品和國際知名品牌,產品附加值高;具有國際規則和標準制定話語權,對全球供應鏈擁有控制力。
“綠”:產業單位增加值能耗、水耗、資源綜合利用率和廢氣減排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產品質量和生產流通安全有保障;產品符合消費者審美情趣。
“智”:產業發展更多基于科技、知識、信息和創新,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和高技術化程度高。
“聯”:一、二、三產業聯動;東、中、西地區產業聯動;工業化與信息化聯動;產業與社會、地區良性互動;產業與文化融合發展;產學研用緊密銜接;產業鏈、產業間、企業間分工協作;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物物相聯、服務相聯。
“特”:中小企業專業化、精細化和特色化;區域性和本地化產業特色鮮明。
2、戰略思路
實施“需求導向、創新驅動、協調發展、靈活變化、植根世界”五位一體的戰略。
需求導向戰略。從體系、結構、布局、品種、數量、品質、價格、服務等滿足不同層次、不同維度的需求,使產業體系與國家戰略需求相吻合,產業結構與需求結構相匹配,產業發展與國內需求條件相適應,產業能力與需求質量相符合。針對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的產品、服務和解決方案,以持續提升的價值來適應、引導和創造需求。
創新驅動戰略。創新是提升效率和生產力、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改變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關鍵舉措。構建由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流程創新、營銷創新、組織創新、品牌創新和市場開拓等組合的多維度多層次創新體系。
協調發展戰略。從產業各自分散發展向多產業聯動轉變,實現工業、農業和服務業協調發展,產業發展要統籌國內和國際、城市和農村、民用與軍工、基礎和應用、實體與虛擬、重點與非重點、短期與長期;統籌產業與生態、環境、社會、貿易、宏觀經濟的關系;統籌傳統、新興和未來產業發展;統籌陸地、海洋和空天產業發展;統籌高增長、中增長和低增長產業發展;統籌勞動密集、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和知識密集型產業發展;統籌上下游、大中小企業發展。
靈活變化戰略。不同地區、行業和企業根據實際差別化發展。競爭力強的產業和企業實施“大規模作戰”,競爭力弱的產業和企業進行“游擊戰”,做到“攻守兼備、內外兼顧、形式多樣、靈活自如,游刃有余”。
植根世界戰略。以高度開放和對外連接的國內市場,集結全球資源和要素,兼收并蓄,多元融合。構建多元化國際市場,穩定擴大傳統市場,積極開拓新興市場,努力發展潛力市場。根據國際化能力、目標市場和可能的風險,分產業確定國際化戰略和策略,既反映國內需要,又順應世界潮流。
以更好的制度來保障產業中長期戰略的推進
一是消除制約產業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完善商品、服務和要素的價格形成機制,徹底放開競爭性領域價格;消除市場進入壁壘,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實現要素自由流動;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保障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發展穩定、高效的資本市場,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水平,促進金融與產業的深度融合。打破科技資源的部門和地區分割,完善科技計劃和評價機制,推進產業與科技相結合。完善知識保護制度,促進創新投資。建立產業導向的教育和培訓制度,創新人才培養體制,造就大批高層次、通曉國際規則、熟悉現代經營和管理的專門人才。
二是調整和優化產業政策。構建“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制定嚴格的質量、節資節能節地節水、環境、技術、安全、信用等監管標準;支持產品、流程、功能、價值鏈和集群升級;優化投資結構,促進企業對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投資,提升中國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提高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水平,推動國內產業合理有序轉移,深化區際產業分工,優化產業空間布局;推動跨地區、跨部門、跨所有制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深化壟斷行業改革;促進相關產業聯動發展;加強對產業未來發展的風險和預警研判等。
三是加強產業政策與相關政策協調。注重產業政策與財稅政策協調,合理確定企業稅負水平,實施結構性減稅政策,進一步降低中小企業稅費負擔。注重產業政策與貿易政策協調,推進中國與重要區域和貿易伙伴經貿一體化,加快推進自貿區建設,推動貿易便利化,減少貿易摩擦和進入限制,促進“產貿互動,產貿結合”。注重產業政策與區域政策協調,產業發展戰略和產業政策要考慮地區經濟一體化、城市群發展、城鄉一體化,充分發揮地區比較優勢,區域規劃、區域政策要考慮產業集聚、產業配套、產業鏈、供應鏈等現代產業運行特點,引導和促進有地區特色的產業結構形成。
來源:國務院發展研究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國開聯產業規劃院整理
編輯:Jessi
中醫藥行業研究報告(綜合) 2024
2024.01.0529800元.生命健康
《報告》重點由中藥材種植、中藥制造和中醫大健康服務三大部分組成,全面呈現中醫藥行業投資價值與未來趨勢。
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招商藍皮書(招商地圖/招商圖譜)系列
2023.01.14面議元.醫藥健康
按照“4.0版招商地圖”的研究邏輯,綜合推出的一款“普惠型招商地圖”產品。
中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產業發展規劃 國開聯.區域產業規劃 中山作為灣區重要節點城市,如何搶抓政策紅利,爭建灣區戰略性平臺,承接中心城市轉移產業,共享中心城市產業創新要素資源與平臺,以達至中山“灣...
寧夏先進制造業招商行動計劃 國開聯.招商地圖與項目包裝 我單位受托制定寧夏全區先進制造產業招商行動計劃,深度剖析全區智能制造產業基礎、結構和產業承載優勢,明確自治區智能制造產業發展方向與未來招...
九省市如何借招商地圖(圖譜)實施專業招商? 國開聯.產業鏈招商與鏈長制 產業招商引資專業化、精細化、市場化已漸成業界共識,然而,如何實施專業化招商,如何進行精細化部署,又如何借助市場化的手段來提高招商引資實效...
產業鏈招商圖譜與招商地圖,區別在哪里? 國開聯.產業鏈招商與鏈長制 招商工作越來越趨于專業化、精準化和市場化,招商從業者也越來越意識到產業招商專業化的重要性。
招商引資項目評估 國開聯.產業鏈咨詢 第三方獨立評估,助力項目落地。
戰略新興產業規劃編制 國開聯.熱點議題 我們的成功案例遍及全國30省(區、市),連續獲得客戶信賴和委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