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現代休閑農業的開發模式已經非常成熟,取得了極大成功,已經突破傳統農業的范圍,成為將島內各地的自然、文史資源和鄉村生產、鄉村景觀相結合,融合旅游、餐飲等綜合經營的一項欣欣向榮的產業,也為我們如何開發現代休閑農業提供了很好的發展借鑒。
一、發展歷程
20世紀70年代末,觀光農園開始在臺灣地區出現。1983年,臺灣農政當局實施“發展觀光農業示范計劃”。農民建設觀光農園首先須向鄉鎮農會提出申請,并由所在縣政府及臺灣省農林廳和區農業改良場協同實地勘察,適者納入輔導對象,草擬計劃由省農林廳審核后編制年度計劃,再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撥給補助經費。1989年4月,“行政院農委會”舉辦了第一次“發展休閑農業研討會”。對休閑農業的概念、思路進行了廣泛的研討,提出休閑農業的基本概念。即,利用農村設備與空間、農業生產場地、農業產品、農業經營活動、自然生態、農業自然環境、農村人文資源等,經過規劃設計,以發揮農業生產與農村休閑旅游功能,增進民眾對農村與農業的體驗,提升旅游質量,并提高農民收益,促進農村發展的一種新型農業。其經營管理的內容應包括農業生產、農村生活、文化活動等3個層面。取得共識后,“農委會”通過省農會鼓勵各地農會、農民或各種經營主體申請經營休閑農業。1990年,臺灣當局農委會在“改善農業結構,提高農民所得方案”中設立“發展休閑農業計劃”,從技術、經費、宣傳等方面加大了對休閑農業支持的力度。1992年12月30日,臺灣“農委會”頒發了《休閑農業區設置管理辦法》(1996年修訂并更名為《休閑農業輔導辦法》;1999年針對實施中出現的問題,又進一步對該辦法進行了修訂,提出設立休閑農業區及其基本條件。如:面積至少要大于50公頃,而且必須連接成片;必須有許多農民參加且受益;必須有當地農產品可供銷售;必須有美麗景觀可供觀賞;必須有豐富的農事活動可讓人體驗等等;并且要能維持農業本質以區別于一般游樂區等。為使休閑農業的發展能維持農業本質,“行政院農委會”對準備發展休閑農業的地點,聘請專家進行實地考察與評估,通過詳細的規劃與設計,并由鄉村社會、社會心理、民俗文化、景觀生態、水土保持、森林、園藝環境工程、旅游觀光、農村建設、地政等各方面有關專家、學者及單位代表組成“休閑農業咨詢小組”,執行休閑農業規劃設計的決策咨詢。通過評審獲得核定的休閑農業區,均由“農委會”資助經費,經營主體亦提供配套資金。
臺灣農政單位現已劃定了休閑農業區21個,并且提倡一鄉一休閑農業區, “區”下設若干“園(場)”。到目前為止,臺灣島內共有鄉鎮級休閑農漁區46處,休閑農場45處、觀光農園385處、教育農園141處,市民農園56處;其中經過農委會核準的大型休閑農場21家、簡易休閑農場1家,幾乎遍及全島。
二、借鑒啟示
(一)對行業管理者的啟示
1.無論是協會還是政府部門,要樹立積極鼓勵發展休閑農業的信心
臺灣土地狹小、勞力成本高,加入世貿組織后又面臨質高價低的外來農產品沖擊,如何加快轉型、提高競爭力已成為臺灣農業發展的重大課題。發展休閑農業是重要的出路之一。扎根于本地的生態旅游及休閑農業具有“非貿易”的特性,不會受到農產品進口的沖擊。同時,臺灣地理環境特殊,山、水、人文等資源豐富,具有發展休閑農業的巨大潛力,因此發展休閑農業成為臺灣農業轉型的一項重要政策。面對“入世”挑戰,臺灣農業加速向“精致化的初級產業”、“具高附加值的食品產業”及“具特色之休閑農業”方向轉型。為此,當局加強了農漁村的各種軟硬件建設,改善農漁村生產、生活及景觀環境,擴大推動農漁村園區計劃,構建連貫島內各地的休閑農業旅游網絡,營造便利、舒適的休閑觀光環境。
2.政府規范十分必要,而且應與時俱進、不斷完善
臺灣休閑農業發展的實踐告訴我們,政府進行的規范非常重要,否則產業發展的路子會走偏。臺灣地區公布的《休閑農業輔導管理辦法》,列出規劃休閑農業區的條件,除了具有農業生產和農村文化資源外,必須要有“豐富之田園及自然景觀”和一定的面積(屬于非都市土地的面積在50~300公頃之間,屬于都市土地的在10- 100公頃之間)。休閑農場可分設“農業經營體驗區及游客休憩區”。農業經營體驗區作為“農業經營與體驗自然景觀、生態維護、生態教育之用”;在區域內只能“搭建無固定基礎之臨時性與農業生產有關”的建筑物。休閑農場面積在3公頃以上的非山坡地或10公頃以上的山坡地,除可設立農業經營體驗區外,還可設置游客休憩區,但面積限制在農場總面積的10%范圍內。休閑農場的設施應符合經營休閑農業的目的,以“無礙自然文化景觀為原則”,建筑物的高度不得超過10.5厘米,不超過三層,對住宿設施,建筑物設計等均有規定。這些限制都是盡量避免人為因素對自然環境景觀造成的負面影響,使休閑農場有一個美好寧靜的田園景色,使游客擺脫城市喧囂,身心安寧,融入自然。因此規劃休閑農業,生態環境自然美是首要考慮的因素。
3.鼓勵休閑農業多元化
無論是發展類型、運行機制、組織形式還是投資管道,都要多元化。例如,臺灣農政單位通過鼓勵“青年返鄉”,使一大批接受過良好專業教育的青年人回到農村從事休閑農業的經營開發,使整個產業的素質得到了較大的提升,產品也出現了多元化,避免了產品在低層次上的雷同化。例如南投縣信義鄉農會引入返鄉青年,依托本地的梅子特產,設計出幾十種特色產品,加以創意包裝,成為當地最具特色的農特產品和最受歡迎的旅游商品。
4.積極培育民間組織的發育
政府一方面不能越位,另一方面不能缺位。政府應該集中精力在資源普查、法律、法規、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做基礎性、促進性的工作,而把其他工作交由民間組織自己完成。
5.休閑農業宜區域化發展,走成片開發的道路
休閑農業必須有一定的規模才能形成景觀效應和產業集聚效應,才能由點成線、成片,為城市旅游者提供一日、兩日至多日的旅游產品組合,從而提高經濟效益。政府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要選擇一些經營單位較為集中、經營類型較為齊全、產業聚集效應較為突出、市場認知形象較為明確的區域(以鄉鎮為單位或者跨鄉鎮的區域)進行綜合規劃、協調發展、整體宣傳,建設特色鮮明、產品豐富、設施完備、服務周全的主題性鄉村旅游目的地。在區域內部,通過行業協會、旅游公司、農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等形式,引導當地休閑農業經營者按照“自愿、聯合、規范、自律”的原則聯合起來,對內統一服務標準,完善競爭機制,強化行業自律,避免出現惡性競爭;對外統一媒體宣傳,并劃撥專項經費制作光盤、休閑農業旅游指南以及舉辦休閑農業推介活動,打造品牌。
(二)對經營者的啟示
1.引入文化創意,開發農業創意產業
旅游既是文化性很強的經濟活動,又是經濟性很強的文化活動。旅游文化資源是旅游資源中的“質”,要想使旅游區對游客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必須重視對農村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用一定的文化差異來滿足游客高層次的旅游需求。經營者要深入挖掘農業產業文化和鄉土原生文化,深層次、多方位開發設計適銷對路、具有鄉村特色的產品,以做到“人無我有”或“人有我優”、 “人優我特”。考察團在臺灣南投縣信義鄉農會、臺東縣農會看到,農產品經過文化創意產業的介入開發,其品味和價格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并且成為當地頗受歡迎的旅游紀念品。
2.促進傳統民間手工藝在鄉村的復興和活化
一些手工藝,如剪紙、布貼畫、扎風箏、草編和泥塑等,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都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將這些手工藝引入民俗旅游村,既促進了民間手工藝等文化遺產的保存和發展,又豐富了鄉村的文化生活,還為鄉村旅游增添了游客參與的體驗型項目。
3.開發體驗型產品
體驗性產品具有放松、懷舊、傳統、低技術和無競爭的特點,主要活動包括散步與漫游、野營、釣魚、觀光、劃船、節慶旅游、騎馬和農游。
(1) 經營者要為游客提供生產性知識講解。使游客在參與干農家活的同時學習鄉村知識,豐富體驗經歷,滿足游客的求知心理。在經營中,要高度重視導游和講解員的培訓。
(2) 拓寬思路,在自助燒烤、垂釣、采摘、打獵等的基礎上豐富體驗型餐飲的種類。
(3) 開發度假型產品(例如分時度假),為游客提供古樸、舒適的氛圍。
(4) 在體驗型產品中注重文化含量。體驗性產品和文化性產品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交叉的,即文化體驗型產品。它是指游客親自從事各種農事活動,或深入農村家庭體驗家庭生活文化,或親自參加某種手工藝品制作,或參加各種民俗風情文化活動。這種模式可以使游客和當地居民之間產生一種深厚的感情,及至交友,從而提高游客的重游率。
中醫藥行業研究報告(綜合) 2024
2024.01.0529800元.生命健康
《報告》重點由中藥材種植、中藥制造和中醫大健康服務三大部分組成,全面呈現中醫藥行業投資價值與未來趨勢。
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招商藍皮書(招商地圖/招商圖譜)系列
2023.01.14面議元.醫藥健康
按照“4.0版招商地圖”的研究邏輯,綜合推出的一款“普惠型招商地圖”產品。
中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產業發展規劃 國開聯.區域產業規劃 中山作為灣區重要節點城市,如何搶抓政策紅利,爭建灣區戰略性平臺,承接中心城市轉移產業,共享中心城市產業創新要素資源與平臺,以達至中山“灣...
寧夏先進制造業招商行動計劃 國開聯.招商地圖與項目包裝 我單位受托制定寧夏全區先進制造產業招商行動計劃,深度剖析全區智能制造產業基礎、結構和產業承載優勢,明確自治區智能制造產業發展方向與未來招...
九省市如何借招商地圖(圖譜)實施專業招商? 國開聯.產業鏈招商與鏈長制 產業招商引資專業化、精細化、市場化已漸成業界共識,然而,如何實施專業化招商,如何進行精細化部署,又如何借助市場化的手段來提高招商引資實效...
產業鏈招商圖譜與招商地圖,區別在哪里? 國開聯.產業鏈招商與鏈長制 招商工作越來越趨于專業化、精準化和市場化,招商從業者也越來越意識到產業招商專業化的重要性。
招商引資項目評估 國開聯.產業鏈咨詢 第三方獨立評估,助力項目落地。
戰略新興產業規劃編制 國開聯.熱點議題 我們的成功案例遍及全國30省(區、市),連續獲得客戶信賴和委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