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轉型,我國各地區紛紛重視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來促進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香港、上海的現代服務業發展具有較高的借鑒價值。
香港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現狀
香港人口約700萬,是亞太地區最重要的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信息服務樞紐之一。2014年GDP接近3000億美元,人均GDP超過40000美元,服務業產業增加值占GDP的93%,服務業就業人數超過總就業人數的90%,是高度開放的經濟體,是典型的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濟體。
過去十年香港經濟增長每年超過3.9%。貿易和物流、金融服務、專業服務、旅游已經成為香港服務業的四大支柱產業,其中前三項是生產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超過70%。香港已經連續21年蟬聯全球最佳自由經濟體(美國傳統經濟會),被評為全球第二競爭力經濟體(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和全球第三國際金融中心(環球金融中心指數)。
盡管香港制造業從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逐步向內地的珠三角地轉移,但商品貿易、物流、金融、電信服務、專業服務等生產性服務不僅留在了香港,而且獲得較快發展。近十年GDP總增長46%,生產性服務業的增長比例大都超過GDP增長比例。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隨著近幾年內地沿海地區的制造業遷往中西部地區和東南亞國家,當地基本沒有留下也沒有發展起成規模的生產性服務業。
香港的經驗與啟示
其一,充分發揮體制優勢,營造良好的現代服務業發展環境。香港政府一直奉行“大市場、小政府”的管制理念,市場開放程度高,不斷降低社會交易成本,努力營造公開的商業環境和公正透明的經濟政策,進行適度監管,審批環節很少。政府還逐步從金融和交通等重要的服務領域完全退出,為民間資本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其二,完善法律法規和服務配套體系。香港有嚴格的知識產權法律保護,并與國際規則接軌。這些完善的法律法規為現代服務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再加上香港稅收很低,配套完善,公司開辦和運營成本低,吸引了大量國際型服務企業或總部進入香港市場。
其三,采取正確的發展策略,推進產業升級。香港抓住機遇成功,實現了兩次產業轉型。第一次是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利用新中國建立后逃到香港的內地民族資本家,迅速發展起制造業。第二次是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利用內地改革開放、發展經濟的時機,將制造業遷往珠三角地域,快速發展起以生產性服務業為主體的服務業。香港還積極推行國際化發展戰略,加強區域合作,特別是與內地大珠三角的區域整合;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全球影響力、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引導服務產業集聚發展等。
其四,加強政府對服務業的扶持力度。政府對服務業發展的各個環節開展一條龍服務,由于服務業的主體是中小企業(香港有32萬家企業,其中98%是中小企業),因此,香港政府在資金和政策上大力支持中小企業和各種行業協會。近年來,香港政府不斷加強對服務業的推廣。如1997年以來,先后成立推廣服務業策略小組、投資推廣署、旅游發展署、香港貿發局等部門,每年都對有關的服務行業進行宣傳和給予相應的資金支持。
其五,加強服務業人才隊伍建設。近20年來,香港從世界各地引進各類人才,會計師、律師、建筑師、規劃師、評估師等10大行業的專業人員形成團體效應,僅會計師就有2.6萬人。龐大的優秀人才隊伍成為香港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的重要保障。
上海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現狀
近年來,上海始終堅持“三二一”產業發展方針,推進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服務業,服務業已成為支撐上海經濟的主力。同時,服務業內部結構不斷優化,生產性服務業得到較快發展。
“十二五”以來,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9%以上,高于同期GDP增速,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從2010年的57.3%提升到2014年的65%,遠高于全國48%的平均水平,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6.3%。2015年前三季度,服務業占GDP的比重67%,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90%左右,已經初步形成了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批發和零售業,金融業,房地產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成為上海服務業的支柱產業。上海服務業的發展呈現出“5、6、7、8”的格局,即服務業從業人數占全市就業人數的比重超過50%,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過60%,服務業投資和地方財政收入占比超過70%,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占比超過80%。
生產性服務業快速增長。“十二五”以來,上海生產性服務業持續快速增長,生產性服務業占全市GDP的比重從2010年的30.2%提高到了2015年上半年的40%。2014年,上海市生產性服務業十大重點領域實現營業收入超過1.8萬億元,較上年增長18%。
生活性服務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根據初步測算,2014年上海市生活性服務業實現增加值超過1萬億元,約占全市服務業增加值的四成,占GDP的四分之一,從業人員450萬左右。上海市生活性服務業已經不再停留在傳統的勞動密集型服務業水平上,專業化、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涌現出很多具有高附加值的新型服務業態。
上海經驗與啟示
其一,把服務業發展放在優先位置,加強規劃政策引導。上海按照“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路徑和方向,全力推進以創新作為經濟發展驅動力,產業結構向服務經濟轉變。“十一五”“十二五”期間都分別制定了服務業發展戰略規劃,確立了“三、二、一”產業發展方針,從總體上明確服務業發展目標、主要任務、空間布局和推進舉措等。服務業各行業主管部門也相繼出臺了重點領域規劃,對加快服務業重點領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導和推動作用。
其二,轉變政府職能,優化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政策環境。近幾年,為使現代服務業發展不斷走向市場化、國際化和法治化,上海市政府創新觀念,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通過自貿區建設與國際接軌,政府全力做好市場監管與服務,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推進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努力維護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秩序,進一步完善了服務業發展的支持體系,促進了服務業的健康發展。
其三,以開放促改革,加大體制機制創新。大力推進自貿區的建設,采取以開放倒逼改革的方式對政府管理體系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為經濟發展掃除障礙。自貿區設立以來,進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創新,突出表現在如下四個方面:建立以政府職能轉變為導向的事中事后監管制度,以負面清單為核心的投資開放制度,以貿易便利化為重點的貿易監管制度,以資本項目可兌換和金融服務業開放為目標的金融創新制度。
其四,注重聚焦重點,推動服務業重點領域加快發展。依托“四個中心”(經濟、金融、航運、貿易)建設,全力推進金融服務、航運物流、現代商貿等服務業重點領域發展,啟動一批重大服務業領域項目的建設,比如虹橋商貿區、國家會展中心、上海國際旅游度假區(迪士尼)等,推動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的快速發展。
其五,注重優化服務業空間布局,推動服務業集聚發展。“十一五”以來,上海以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為抓手,著力打造體現國際大都市功能與形象的黃浦江、蘇州河現代服務業集聚帶和以延安路—世紀大道為軸線的上海商務走廊,促進了服務產業的集聚發展。依托交通樞紐和信息網絡,建設現代服務業集聚區;依托既有工業基礎,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重點發展商務、信息、物流、制造維修等生產性服務業;圍繞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打造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
其六,建立創新、創業的生態環境,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上海市政府加大資源投入和政策引導,鼓勵各類企業自主創新,特別是著力推進企業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跟隨創新并重,著重建立良好的創新生態環境,為現代服務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提出了“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兩頭在滬、中間在外”的發展路徑,努力使上海制造變為上海創新和上海服務。現代服務業是知識密集型產業,人才是最重要的資本,上海注重建立和完善人才引進機制。
中醫藥行業研究報告(綜合) 2024
2024.01.0529800元.生命健康
《報告》重點由中藥材種植、中藥制造和中醫大健康服務三大部分組成,全面呈現中醫藥行業投資價值與未來趨勢。
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招商藍皮書(招商地圖/招商圖譜)系列
2023.01.14面議元.醫藥健康
按照“4.0版招商地圖”的研究邏輯,綜合推出的一款“普惠型招商地圖”產品。
中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產業發展規劃 國開聯.區域產業規劃 中山作為灣區重要節點城市,如何搶抓政策紅利,爭建灣區戰略性平臺,承接中心城市轉移產業,共享中心城市產業創新要素資源與平臺,以達至中山“灣...
寧夏先進制造業招商行動計劃 國開聯.招商地圖與項目包裝 我單位受托制定寧夏全區先進制造產業招商行動計劃,深度剖析全區智能制造產業基礎、結構和產業承載優勢,明確自治區智能制造產業發展方向與未來招...
九省市如何借招商地圖(圖譜)實施專業招商? 國開聯.產業鏈招商與鏈長制 產業招商引資專業化、精細化、市場化已漸成業界共識,然而,如何實施專業化招商,如何進行精細化部署,又如何借助市場化的手段來提高招商引資實效...
產業鏈招商圖譜與招商地圖,區別在哪里? 國開聯.產業鏈招商與鏈長制 招商工作越來越趨于專業化、精準化和市場化,招商從業者也越來越意識到產業招商專業化的重要性。
招商引資項目評估 國開聯.產業鏈咨詢 第三方獨立評估,助力項目落地。
戰略新興產業規劃編制 國開聯.熱點議題 我們的成功案例遍及全國30省(區、市),連續獲得客戶信賴和委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