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要順應村莊發展規律,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鎮、特色保護、搬遷撤并的思路,分類推進鄉村振興。
集聚提升類村莊
集聚提升類村莊是鄉村振興的重點,而產業發展是促進集聚提升類村莊經濟繁榮的根本。應鼓勵集聚提升類村莊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強化主導產業支撐。
——推動產業聯動,實現產業復興。
支持農業、工貿、休閑服務等各類專業化村莊發展。發揮村莊已有優勢,突破發展瓶頸,打造產業聯動模式,促進村莊產業功能拓展與業態延伸,實現村莊復興,促進村莊功能轉型和空間重構。
針對擁有農業資源特色的村莊可引入延伸其產業鏈,推動農產品深加工,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價值,延長產業鏈,促進村莊產業經濟提升。
針對擁有特殊工藝和手工制造的村莊可利用其加工優勢,帶動鄉村旅游和電商經濟發展,發展配套性服務業和支持性服務業,實現村莊轉型與升級。
針對擁有生態環境優勢的村莊可發展休閑農業和文化旅游產業,帶動農業觀光與體驗產業發展,以綠色農產品和手工藝品、休閑康養為載體,打造鄉村品牌。
——加快人口回流,打造現代農民體系。
以產業吸引人才,以人才推動產業。發揮集聚提升類村莊產業優勢,吸引人才回流,形成新的人口聚集,以多元化的人群集聚為依托,為鄉村注入創新的科技要素,帶動村莊各類人才發展。
打造新的“現代農民”體系。其中包括擁有戶籍、擁有土地的“原住民”;擁有戶籍、進城后返鄉的二代農民;農業產業升級帶來的新型職業農民;從事創新創客的“情懷鄉民”;以養生養老為目的的“回歸鄉民”。以此激發鄉村的多元業態發展,建立起村莊人口發展新模式。
城郊融合類村莊
城郊融合類村莊具備成為城市后花園的優勢,也具有向城市轉型的條件。其在土地、勞動力、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機構等方面具有較強優勢。這類村莊應朝以特色產業帶動村莊發展,以技術創新帶動村莊發展,尊重、保護和利用原有城鎮及村莊的格局和形態、生態以及文化等方向發展。
——以村為表,以城為里
城郊融合類村莊建設要求在形態上保留鄉村風貌,在治理上體現城市水平。其規劃通常由中心城市在產業空間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及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予以指導,實現與中心城市的融合發展。
在戰略上應注重體現“都市圏一體化”意識,主動接受城市輻射,依據城市區域分工,合理確定符合自身經濟發展規律的戰略、方針、政策及職能定位,從而加強自身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在空間上注重實現與城市功能融合,做好城市用地功能的銜接、綠色空間的延續、生態廊道的控制;在基礎設施上應與城市共建共享,形成有機對接,促進人流、物流的順利暢通,促進城鄉政治、經濟、文化一體化發展;在社會治理上要注重提高現代化、法制化、民主化、數字化建設,提升村莊治理能力和水平,融入城市內涵。
——轉變生產功能,城鄉融合發展
城郊融合類村莊在產業發展上立足于服務城市經濟,增加非農業就業機會,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換。
首先要自足于農業自身的發展,如開發農副產品加工業、與中心城區大企業結盟,為其生產配套產品或向企業提供勞動力資源;其次要發展民俗生態體閑旅游業,承接城市功能外溢,滿足城市消費需求。以休閑旅游業帶動鄉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形成“產供銷、旅工農、科工貿”的產業化生產體系,帶動整個鄉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善用城市資源,增強發展動力
城郊融合類村莊要發揮區位優勢,積極依托城市的資本、科研技術、管理經驗、人才、信息、市場等優勢,降低成本,擴大發展潛力。產業運營可根據自身實際選擇政府運營、公司運營、集體運營、政府主導公司運營等模式。按照錯位發展、優勢互補的原則,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拓展經濟發展空間,進行合理的分工合作,促進資源分配和產業布局的合理化,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特色保護類村莊
特色保護類村莊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民族特色、山水景觀等自然歷史文化特色資源,是彰顯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發展中切忌損壞其原有風貌,應形成特色資源保護與村莊發展的良性互促機制。
——守住鄉村“筋、骨、肉”,傳承文化的“精、氣、神”
特色保護類村莊要注重美麗鄉村建設與古建筑保護相結合,鄉村建設規劃充分結合地形地貌、山體水系等自然環境條件,不搞大拆大建,對污水處理設施等項目建設,不搞“一刀切”、不“開膛破肚”,盡量實行“微創手術”。同時,在古村落的保護與修繕中,注重保持風貌的統一性,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確保“修舊如舊”。將原來的水泥路面恢復成石板路,保留古村落古色古香的原始格調。
——活化利用特色資源,以文旅促發展
特色保護類村莊其資源的活化利用是促進這類鄉村振興的重要措施。對村落原始建筑等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技藝、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盤活再利用,應延續傳統村落原生態的生活氣息、傳統習俗和風土人情,杜絕對村落古建筑的大拆大建,而是保持村落景觀建筑原貌。在對建筑修繕時也要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景觀的建筑特色,維持村落整體空間布局,突出傳統村落的景觀和建筑特色,避免大量仿古新建筑與傳統古建筑插花式的存在,導致新建景觀與原始建筑格格不入。
文旅在眾多鄉村產業中呈現出巨大的活力和發展潛力,特色保護類村莊與文旅產業更有天然的契合優勢。憑借自身獨特的歷史、文化、審美等價值和寧靜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成為熱門的旅游目的地。特色保護類村莊在發展文旅產業時要推進旅游產品的特色化和品質化,要有利于保護和傳承當地特色。通過挖掘傳統村落文化資源要素,對村落的傳統技藝、民間工藝、傳統音樂、戲曲、民俗等進行場景化和有形化的開發利用,打造新型文旅創意產業。
搬遷撤并類村莊
拆遷撤并類村莊應充分尊重村民意見,妥善處理搬遷矛盾,針對不同搬遷撤并條件村莊分類施策,對搬遷撤并后的村莊原址,因地制宜復墾或還綠,增加鄉村生產生態空間。
——分類施策,有序引導
五類村莊可按其搬遷迫切度進行規劃,優先對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等地區的村莊進行搬遷,對因重大項目建設需要搬遷的村莊和人口流失特別嚴重的村莊做好前期引導。
優先搬遷類村莊應以政府投資為主導,根據具體情況有步驟、有計劃地進行整體搬遷、局部搬遷等搬遷措施。搬遷村莊要慎重選址,向條件優越的地區搬遷,避免二次搬遷。同時,將改善農民生存條件和提供農民就業出路統籌考慮,促進搬遷農民致富,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護搬遷村農民和村集體的合法權益。在操作時要盡可能在同一行政轄區內統籌,充分考慮搬遷地農民的經濟能力、技能特點、文化習慣等,選擇能夠促進與當地農民融合,能夠發揮搬遷農民技能,促進就業的地區作為搬遷的目的地。
引導遷建村莊原則上由政府主導,根據農民意愿,通過市場化運作與配套政策相結合的方式,采用土地置換等多種方式和措施,合理安排建設時序,逐步引導村民向城鎮或保留并重點發展的村莊聚集,將村莊搬遷與新型城鎮化發展結合,原址進行城鎮周邊綠色空間建設或山區綠化建設,保持良好的城鎮整體的空間環境和建設容量。
——不忘特色,高標規劃
搬遷撤并類村莊發展時面臨從特色化、多樣化到“千村一面”的風險。搬遷撤并要按照不同地域特色、自然條件和歷史文化保護要求等,高起點、高標準編制或修編村莊規劃。在新的空間上保持鄉村特色。在培育地域特色上,充分挖掘原有、和新增的生態資源和人文內涵,積極鼓勵有條件的示范村建立村史館,展現鄉村文化品位,繼承地方歷史文脈。同時從基礎設施、優勢資源開發、特色產業培育、村容村貌整治、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等方面入手,實現“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形成一批內容豐富、特色鮮明、富有品位的美麗鄉村。
中醫藥行業研究報告(綜合) 2024
2024.01.0529800元.生命健康
《報告》重點由中藥材種植、中藥制造和中醫大健康服務三大部分組成,全面呈現中醫藥行業投資價值與未來趨勢。
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招商藍皮書(招商地圖/招商圖譜)系列
2023.01.14面議元.醫藥健康
按照“4.0版招商地圖”的研究邏輯,綜合推出的一款“普惠型招商地圖”產品。
中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產業發展規劃 國開聯.區域產業規劃 中山作為灣區重要節點城市,如何搶抓政策紅利,爭建灣區戰略性平臺,承接中心城市轉移產業,共享中心城市產業創新要素資源與平臺,以達至中山“灣...
寧夏先進制造業招商行動計劃 國開聯.招商地圖與項目包裝 我單位受托制定寧夏全區先進制造產業招商行動計劃,深度剖析全區智能制造產業基礎、結構和產業承載優勢,明確自治區智能制造產業發展方向與未來招...
九省市如何借招商地圖(圖譜)實施專業招商? 國開聯.產業鏈招商與鏈長制 產業招商引資專業化、精細化、市場化已漸成業界共識,然而,如何實施專業化招商,如何進行精細化部署,又如何借助市場化的手段來提高招商引資實效...
產業鏈招商圖譜與招商地圖,區別在哪里? 國開聯.產業鏈招商與鏈長制 招商工作越來越趨于專業化、精準化和市場化,招商從業者也越來越意識到產業招商專業化的重要性。
招商引資項目評估 國開聯.產業鏈咨詢 第三方獨立評估,助力項目落地。
戰略新興產業規劃編制 國開聯.熱點議題 我們的成功案例遍及全國30省(區、市),連續獲得客戶信賴和委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