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以來,以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為代表等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城市群正在崛起。城市通過極化效應集中了大量的產業和人口,獲得快速的發展。隨著城市群規模擴大,實力增強,對周邊區域產生輻射帶動效應,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2010年的49.95%到2020年的63.89%, 10年間增長了近14個百分點。
2021年3月13日新華社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推動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全面形成“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明確布局優化提升5個、發展壯大5個、培育發展9個城市群,共19個國家級城市群將成推動中國經濟發展主體形態。
當前,中國19個城市群以25%土地集聚75%人口,創造88%GDP,成為支撐中國發展的主要平臺。由于經濟發展步伐不一,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長江中游等發展相對成熟,歸屬于“優化提升”范圍,其中成渝、長江中游城市群與三大世界級城市群并列,在國家區域戰略中的地位日益凸顯。山東半島、中原、關中平原、粵閩浙、北部灣等屬于相對具有潛力的城市群,歸屬于“發展壯大”范圍。哈長、遼中南、滇中、天山北坡等城市群建設尚不成熟,基本位于東北及西部地區,正處于集聚階段,對周邊小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較弱,有待進一步培育,歸屬于“培育發展”之列。
一、“優化提升”行列五大城市群集聚全國近40%人口創造56%的GDP
“優化提升”行列人均GDP約為10.05萬億,是城市群劃分當中人均GDP最高的層級,其中長三角城市群人均GDP最高為14.63萬,珠三角城市群緊隨其后為13.38萬;“發展壯大”行列人均GDP約為7.58萬億,其中粵閩浙沿海城市群人均GDP為11.50萬,為全國城市群人均GDP排名第三的城市群;“培育發展”行列人均GDP約為6.36萬億,其中,呼包鄂榆城市群人均GDP為11.07萬,為全國城市群人均GDP排名第四的城市群。
二、“優化提升”行列五大城市群擁有20個GDP總量上萬億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發展壯大”、“培育發展”中14大城市群共有6座地區生產總值上億的城市,而“優化提升”行列僅五大城市群共擁有20個地區生產總值上萬億城市,能夠在更大范圍內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增強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城市群內部各城市自身的發展。因此,本文將聚焦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長江中游五大城市群展開描述。
三、“優先提升”行列五大城市群各領風騷
研究發現,五大優先提升行列城市群各領風騷。京津冀城市群范圍內城鎮人均GDP極差最大;長三角城市群GDP總量居全國國家級城市群第一;珠三角城市群為全國城市最密集的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為西部地區GDP總量最大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范圍最廣,覆蓋31個城市。
1、京津冀城市群范圍內城鎮人均GDP極差最大
京津冀城市群2020年GDP總量達8.86萬億,擁有2座GDP萬億城市,分別為北京3.61萬億、天津1.4萬億。除唐山7210億和石家莊5935.1億外,其余城市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均小于5000億,呈現京津冀兩大核心城市并存,低等級城鎮數量過多,中等城市偏少的現狀,核心城市對區域發展的帶動作用不明顯。
京津冀城市群最初從2001年《京津冀城鄉規劃》發布起,便開始加強一體化頂層設計。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將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隨后,《京津冀協同規劃綱要》、《“十三五”時期京津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京津冀產業轉移指南》等文件陸續出臺。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2018年11月18日)》中明確要求以北京、天津為中心引領京津冀城市群發展,帶動環渤海地區協同發展。
目前,京津冀城市群發展以傳統制造和重化工為主要產業,京津冀三地產業特征均有所不同。首都科技、信息、文化等“高精尖”產業新設市場主體占比從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0年的60%。河北省重點發展以裝備制造、石油化工、鋼鐵為支柱產業。天津則依托 京津高新技術產業帶和 臨海先進制造產業帶,著力發展海洋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石油化工、航空航天、新材料等產業,加快產業集聚發展。
2、長三角城市群GDP總量居全國國家級城市群第一
從經濟規模看,長三角城市群以20.5萬億元GDP位居全國國家級城市群人均生產總值第一,擁有8座超萬億GDP城市,其中上海3.87萬億、蘇州2.01萬億、杭州1.61萬億、南京1.48萬億、寧波1.24萬億、無錫1.24萬億、合肥1.0萬億、南通1.0萬億。
長三角城市群以產業轉型升級需求為導向,聚焦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鋼鐵、石化、汽車、紡織服裝等產業集群發展和產業鏈關鍵環節創新,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發展金融、商貿、物流、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加強科技創新、組織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提升主導產業核心競爭力。
同時依托優勢創新鏈培育新興產業。積極利用創新資源和創新成果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加強個性服務、增值內容、解決方案等商業模式創新,積極穩妥發展互聯網金融、跨境電子商務、供應鏈物流等新業態,推動創新優勢加快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競爭優勢。
3、珠三角城市群為全國城市最密集的城市群
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開啟珠三角九座城市與港澳地區一體化發展的局面,明確粵港澳大灣區要建成世界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國際一流灣區。目前,珠三角城市群GDP總量達到11.53萬億,擁有三座GDP超2億城市,分別為深圳2.8萬億、廣州2.5萬億、香港2.4萬億。以及佛山1.08萬億和東莞0.96萬億兩座萬億級城市。
《規劃》指出珠三角城市群將著力培育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支持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培育若干世界級產業集群。依托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的科研資源優勢和高新技術產業基礎,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發展壯大為新支柱產業,在新型顯示、新一代通信技術、5G和移動互聯網、蛋白類等生物醫藥、高端醫學診療設備、基因檢測、現代中藥、智能機器人、3D打印、北斗衛星應用等重點領域培育一批重大產業項目。
圍繞信息消費、新型健康技術、海洋工程裝備、高技術服務業、高性能集成電路等重點領域及其關鍵環節,實施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工程。培育壯大新能源、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形成以節能環保技術研發和總部基地為核心的產業集聚帶。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積極發展數字經濟和共享經濟,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和社會發展。促進地區間動漫游戲、網絡文化、數字文化裝備、數字藝術展示等數字創意產業合作,推動數字創意在會展、電子商務、醫療衛生、教育服務、旅游休閑等領域應用。
4、成渝城市群為西部地區GDP總量最大城市群
成渝城市群擁有2座GDP萬億城市,分別為重慶2.5萬億、成都1.77萬億。從國家戰略來看,成渝城市群從屬于長江經濟帶,與長江中游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等共同構筑起長江經濟帶。作為西部經濟基礎最好、經濟實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成渝城市群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和金融等產業實力較為雄厚,具有較強的國際國內影響力。此次成渝城市群與長江中游城市群被納入“優化提升”范疇,成為了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根據《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未來成渝城市群將壯大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充分發揮長江黃金水道的大重件運輸通道優勢,推動汽車、重型機械、船舶配套設備等向沿江地區集中。利用重慶主城、成綿樂沿線裝備制造產業基礎,優化提升航空航天、能源設備、節能環保設備、內燃機及通機、儀器儀表、軌道交通等產業。發揮成渝綜合通道優勢,在成內渝、成南渝沿線重點發展數控機床、汽摩整車、機器人、成套電氣、機床工具、現代農業機械等產業。
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加快形成電子核心部件、新材料、物聯網、機器人及智能裝備、高端交通裝備、新能源汽車及智能汽車、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文化產業集群,發展壯大文化旅游、出版發行、音樂影視、演藝娛樂、動漫游戲、創意設計等產業。
5、長江中游城市群范圍最廣,覆蓋31個地級市
長江中游城市群擁有2座GDP超萬億的城市,分別為武漢1.56萬億、長沙1.2萬億。作為“優化提升”行列的城市群之一,5年前該城市群尚處于“發展壯大”行列,此次地位的提升體現了該城市群在國家區域戰略中的重要地位。
2020年長江中游城市群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3930.13億元,約占全國的9.4%,位居全國國家級城市群GDP總量第三。作為我國目前面積最大的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以2006年4月,國務院出臺《關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為起點,以2015年4月,國家發改委印發《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為加速器,再到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明確要求以武漢為中心引領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長江中游城市群以鋼鐵、汽車等傳統工業為基礎,以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等高科技產業為支撐,將逐步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融入全球分工,建設世界級規模的先進制造業帶。
******
城市群的發展已成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抓手,“優化提升”行列五大城市群正引領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基于19個國家級城市群網絡支撐的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正在“五大城市群”的引擎帶動作用下穩步向前。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發展,我國城市群發展目前呈現東部率先發展、中部地區崛起、東北全面振興、西部持續大開發的發展狀態。
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為重點,不斷增強經濟和人口的承載能力,帶動了全國經濟效率整體提升。
以北京、天津為中心引領京津冀城市群發展,帶動環渤海地區協同發展;以上海為中心引領長三角城市群發展,帶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為中心引領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帶動珠江-西江經濟帶創新綠色發展;以重慶、成都、武漢、鄭州、西安等為中心,引領成渝、長江中游、中原、關中平原等城市群發展,帶動相關板塊融合發展。
隨著國家19個城市群的有序發展,正逐步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協作、功能完善的城鎮化空間格局。
中醫藥行業研究報告(綜合) 2024
2024.01.0529800元.生命健康
《報告》重點由中藥材種植、中藥制造和中醫大健康服務三大部分組成,全面呈現中醫藥行業投資價值與未來趨勢。
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招商藍皮書(招商地圖/招商圖譜)系列
2023.01.14面議元.醫藥健康
按照“4.0版招商地圖”的研究邏輯,綜合推出的一款“普惠型招商地圖”產品。
中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產業發展規劃 國開聯.區域產業規劃 中山作為灣區重要節點城市,如何搶抓政策紅利,爭建灣區戰略性平臺,承接中心城市轉移產業,共享中心城市產業創新要素資源與平臺,以達至中山“灣...
寧夏先進制造業招商行動計劃 國開聯.招商地圖與項目包裝 我單位受托制定寧夏全區先進制造產業招商行動計劃,深度剖析全區智能制造產業基礎、結構和產業承載優勢,明確自治區智能制造產業發展方向與未來招...
九省市如何借招商地圖(圖譜)實施專業招商? 國開聯.產業鏈招商與鏈長制 產業招商引資專業化、精細化、市場化已漸成業界共識,然而,如何實施專業化招商,如何進行精細化部署,又如何借助市場化的手段來提高招商引資實效...
產業鏈招商圖譜與招商地圖,區別在哪里? 國開聯.產業鏈招商與鏈長制 招商工作越來越趨于專業化、精準化和市場化,招商從業者也越來越意識到產業招商專業化的重要性。
招商引資項目評估 國開聯.產業鏈咨詢 第三方獨立評估,助力項目落地。
戰略新興產業規劃編制 國開聯.熱點議題 我們的成功案例遍及全國30省(區、市),連續獲得客戶信賴和委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