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東中西三大國家級平臺,正迎載著更多出海的國際資本進駐南海、登陸佛山。下月,南海將組織9名企業家赴美國斯坦福大學培訓;而在本月初,該區19名民企老板順利完成了英國牛津大學為期15天的脫產學習。赴英國培訓期間,南海在倫敦專門舉辦海外招才引智推介會。來自海外的人才團隊和技術、商業項目與南海實現了對接,這是珠三角縣域走向歐洲招賢納士的首次嘗試。這一系列培訓成為南海民企的一個創新舉措,更是南海近年來積極走出去,對接國際先進技術、高端人才、新興產業的一個縮影。就在昨日,備受國內外關注的一汽-大眾佛山分公司正式建成投產,成為南海近年來持續招商國際資本的又一個碩果。
從2003年正式提出“雙輪驅動”,到去年底深化提出“四輪驅動”;從此前引進奇美電子、本田變速箱、旭硝子玻璃、愛信精機、豐田紡織等,到昨日迎來一汽-大眾佛山分公司建成投產,國際資本一直是驅動南海發展的重要一“輪”。在南海的布局中,一汽-大眾華南基地帶來的除了GDP和稅收,更重要在于將會帶動越來越多的中德、中歐合作。而南海東、中、西三大國家級平臺,如同三艘大船,正迎載著更多出海的國際資本進駐南海、登陸佛山。這些先進的國際產業、科技、金融資本,已被視為南海產業升級、區域轉型的引領力量。
對接國際資本轉移,南海可成重要一站。近日,南海區的招商部門迎來了一位“特殊”的投資企業。這家法國企業系空調冷卻器的配套商,之所以主動找上門來洽談投資,主要是希望成為一汽-大眾的配套供應商。“這對我觸動比較大,龍頭企業所帶動的這條產業鏈很長、很深。”南海區經濟和科技促進局常務副局長李興強說,一汽-大眾的帶動作用顯然才剛剛開始。
這并非純粹的猜想。江蘇省太倉市,這個距離上海僅有50多公里的中國百強縣前十城市,接受著來自上海大眾整車廠的輻射,目前已經聚集了180多家德國企業,形成了中德中小企業園。這樣一個產業集群的源頭可以追溯到1993年。當年,太倉迎來了第一家落戶的德資企業——克恩里伯斯(太倉)有限公司。當時的太倉就開始意識到,上海大眾的到來將會帶動一大批下游企業的到來,而隨著上海投資成本越來越高,很多企業資源必然會向周邊擴散和遷移,而這正是太倉后來抓住的機會。
太倉的成長路徑,在前往當地學習對德招商的南海招商團隊看來,顯然也會是南海的未來軌跡。
今年,一汽-大眾佛山分公司的產量預計為2萬輛,明年達10多萬輛,而高峰期會出現在2016年,預計達到30萬輛。李興強分析認為,當一汽-大眾佛山分公司產量達到30萬輛,甚至二期項目建成后產量達到60萬輛時,為了節省物流成本和貼近市場,越來越多的配套企業將選擇在南海和周邊地區設廠,“預計明年年底就會出現一個小高峰”。
除了一汽-大眾這個龍頭帶動作用外,南海的“底氣”還來自于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歐洲企業正關注和進駐中國市場。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外資企業投資最看中三大因素,一是市場需求,二是企業集聚,三是整條產業鏈是否完善。而隨著一汽—大眾和多家配套供應商的落戶,南海已經具備了以上三點要素。不僅如此,隨著中國市場越來越備受關注,加上近年來歐債危機的沖擊,部分歐洲中小型科技企業和團隊也更加愿意來到中國尋求新的增長空間。
擁有一汽-大眾的南海,已經擁有成為其中重要一站的底氣。從2003年正式提出“雙輪驅動”,到去年底延續和深化提出“四輪驅動”,國際資本一直是驅動南海發展的重要一“輪”。梳理南海外資發展的路徑可以發現,南海外來資本至今走過了三個發展歷史節點,其一是改革開放之初眾多港澳臺資本的涌入;其二是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大批日資企業陸續來到南海投資;其三則是近年來,對歐特別是對德招商開始漸入佳境,南海在更深層次上“與國際資本共舞”。
一向注重發展民營經濟的南海,在其成長路線圖上,也從來沒有忽略過外來資本的重視。相反,伴隨著南海在更深更廣領域融入全球化,并據此推動區域轉型發展,外來資本的引領作用也愈發凸顯。改革開放初期,港澳臺投資項目曾掀起南海工業的發展熱潮。由于臨近香港臺灣,珠三角地區包括南海在內在當時成為了港臺資本的首選地。此后,由于花都日產整車廠的到來,此前一直以“廣州整車、南海汽配”為定位的南海,對日資企業的招商引資也越來越得心應手。過去數年里,奇美電子、本田變速箱、旭硝子玻璃、愛信精機、豐田紡織等世界500強的到來,讓南海招商國際資本交出了一份厚實的成績單。
而在近兩三年來,一個新的方向愈發清晰:對歐招商。一汽-大眾佛山分公司之外,一批歐洲優質企業登陸南海。
今年4月11日,可羅食品(中國)有限公司位于南海三山新城科技創意產業園的新廠正式投產。“我們最終沒有選擇北京、上海、廣州,因為南海的區位條件、產業配套非常好。”該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尼爾斯·榮諾說。同樣被周邊配套吸引過來的還有馬瑞利車燈項目。作為全球車燈行業的頂尖品牌,馬瑞利車燈公司是世界五百強企業菲亞特集團的全資子公司,于今年5月落戶南海丹灶鎮。馬瑞利汽車照明系統(佛山)有限公司廠長高福龍說,當初選址就是首選廣州周邊區域,由于有整車客戶雪鐵龍在深圳、福特在廣州花都等,考慮土地、廠房離客戶距離比較平均,最終選擇落戶南海。
多個數據表明,南海招商版圖中的“歐洲板塊”正在走向成型。目前,南海引入的歐洲企業近50家,包括一汽-大眾、珠三角德國醫療谷、馬瑞利車燈、丹麥可羅食品、菲亞特集團旗下的意大利凱斯紐荷蘭(CNH)農業機械等項目。在這些進入的企業里面,76%都是來自德國、英國、意大利、法國,投資總額達到33億元,產業涵蓋汽車、牙科設備、化工、精密機械、服務外包等。另一個數據同樣令人興奮:南海這個小小縣域,目前已經引進24家世界500強企業,在此投資成立35家企業。
融入全球化,從產業鏈到價值鏈。作為一個“香餑餑”,在一汽-大眾落戶佛山之前,多地之間的招商競爭在所難免。“各地提供的條件都差不多,大家最終比服務、比專業、比細節。”李興強說。正是這次的成功讓南海認識到,要深化對歐、對德招商,組建專業化的國際招商團隊,從產業鏈,到技術、人才等價值鏈加快對接全球化,已迫切需要順勢而為。“我們將堅持專業化、國際化招商,吸引國際資本,深化國際合作。”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區委書記鄧偉根說。記者了解到,接下來該區將成立專職的歐洲招商團隊,同時還會在德國設立一個招商辦事處。這個團隊將會按照市場規律去運營,對于高層次人才,南海將采取“重金”招聘。
實際上,南海積極“走出去”,對接與產業升級配套的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和創新資源的思路,已經有跡可循。去年,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力合(佛山)科技園已在位于南海中部的佛山高新區核心區啟動建設。首期10萬平方米載體最快將于明年1月交付使用,而首期引入的將包括研究機構、繼續教育的培訓機構和一些國際合作項目。與此同時,深圳清華研究院、佛山高新區以及牛津Isis科技創新三方也已經簽署了合作協議。根據協議,三方將共同建立區域性合作載體“佛山—深研院—Isis發展中心”,研究院歐洲中心與Isis科技創新將在研究院與佛山高新區搭建的合作平臺下,為佛山高新區及其產業集群提供國際技術轉移、國際市場開發、國際專家平臺、創新創業培訓、人才團隊引進等一攬子國際創新服務。
“這主要是把歐洲一些先進技術引入到佛山來,為佛山的產業升級注入國際能量。”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力合(佛山)科技園董事總經理涂曉鳴說。在今年8月份,來自美國硅谷的15個高新科技項目在佛山高新區與40多家本土企業進行了面對面“相親”。此舉在加快佛山高新區國際化步伐的同時,顯然也為南海的企業尋找好項目、硅谷的項目尋找好的商機,搭建起了一個良好的溝通平臺。
東中西三大片區引領:從產業到金融科技,國際招商“多點開花”。AIA、畢馬威、匯豐環球營運中心、富士通……在一汽-大眾等國際產業巨頭相繼落戶的同時,一些金融“大鱷”也已經相繼布子位于南海東部的廣東金融高新區。在“中樞兩翼,核心帶動”的戰略思想引領下,南海的國際資本早已超越了產業項目方面,走向金融、科技領域的“多點開花”。目前,南海在“東西板塊”戰略基礎上進行延續和深化,將全區劃分為東、中、西三大片區,提出了“中樞兩翼,核心帶動”的戰略思想,以此構建三個國家級平臺。三大片區有各自的核心功能:東部的金融高新區,將是南海和佛山推進產業與金融聯動發展的“產業金融中心”;中部的佛山國家高新區核心園區,將以科技創新為動力,成為佛山和南海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平臺;而西部的國家旅游產業集聚(實驗)區,則是南海整合旅游資源,實現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平臺。
在此引領下,“風格各異”的國際資本正在悄然聚集。在以南海區桂城街道為代表的東部片區,以廣東金融高新區為引領的金融服務業產業正在迅速積聚。從2007年開始,包括AIA、畢馬威、匯豐環球營運中心等一眾國際巨頭已經相繼在南海設立了運營中心或者辦事處。募資規模達50億的粵科銀河基金、港資大新銀行佛山支行、華潤銀行佛山分行等項目也已經準備就緒。
而作為廣東現代制造業的一個新崛起板塊,獅山鎮所在的南海中部片區以國家高新區核心園區為載體,正逐漸成為先進制造業的主基地、科技創新的先行園、國際合作的排頭兵和產城園融合的示范區。目前一汽-大眾佛山分公司已正式落戶該片區,借助雄厚的制造業基礎,該片區將重點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據悉,目前包括科技一條街項目、廣東工業設計培訓學院建設工業設計城、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力合(佛山)科技園、珠三角德國醫療谷項目等都在有序推進。
在西部片區,西樵山景區已經成功晉升為國家5A景區,在此帶動下,聽音湖片區、西岸片區和山南片區的重點項目建設陸續開工,南海會館、飛鴻館、有為館、五星級酒店等重點工程相繼啟動建設,西樵山夢工廠一期黃大仙祠,環球影城香港街也已建成對外開放。東、中、西三大片區和三大國家級平臺,將吸引來自全球范圍內的先進產業、高新科技、優質金融資本進駐南海,成為推動佛山這座“廣東制造業大市”轉型升級的引領力量。
專國際資本:從“雙輪”到“四輪”的升華。“外資”之于南海發展,一直處在一個戰略性的位置。早在2003年,南海就率先提出“雙輪驅動”戰略,實行民營經濟和外來資本兩條腿走路,開始走出去,“搬大樹”回家。在此戰略下,南海的“大樹”越來越多,包括南海本田變速箱項目、南海奇美項目等“大樹”陸續落子在南海的產業版圖上。去年底,南海區深化提出“四輪驅動”戰略,其核心內容為“專國際資本,促民營企業,優公有資產,轉集體經濟”。其中“四輪”里面的國際資本被該區認為是“提升南海發展的重要抓手”。而無論是“雙輪驅動”還是“四輪驅動”,外來資本都被視作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在今年上半年的“成績單”里面,南海全區新批外商直接投資項目26個。1-5月份合同利用外資62051.75萬美元,同比增長高達234%;而1-4月,南海實際利用外資25631萬美元,同比增長30.34%。
“國際資本項目可以帶動很多項目和配套產業,但我們看到的不但是投資的美元,更有引入項目帶來的國際化技術和管理理念。”在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區委書記鄧偉根看來,一汽-大眾和國際項目之于南海,將有更為深遠的影響。專題撰文 李慧君 專題策劃 林煥輝 謝建輝 肖欣 伍新宇;采寫統籌 林煥輝 李慧君 編輯統籌 楊和平;來源:南方日報